IPO时机与定价:马来西亚新股表现不佳的反思

人生无法事事完美时机,对企业而言亦是如此。

马来西亚交易所今年目标是在本地股市迎来60家新上市公司。截至2025年7月2日,已有33家公司成功上市。其中,24家在创业板(ACE Market)上市,6家在主板(Main Market)上市,其余3家则在LEAP Market上市。

然而,与去年新股在认购踊跃度(超额认购)和股价表现(无论是上市首日还是上市后)的辉煌成绩相比,今年大多数首次公开募股(IPO)表现不尽如人意。

其中一个IPO遭遇认购不足,另一个则因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分配给土著股东的配额认购不足,导致该部分股份被重新分配给其他土著和公众投资者。另外两个IPO为吸引市场需求而大幅下调了发行价。还有一个IPO则因担忧外部不确定性导致市场反应冷淡,而将其上市计划推迟了数月。

合理定价至关重要

虽然IPO时机是决定其成败的一个因素,但另一个重要考量是IPO本身的定价。新股东期望上市后股价尚有上行空间,而非在不利的市场情绪中“任人宰割”。

因此,投资者的普遍看法是,寻求上市的公司应以具有吸引力的本益比定价,并具备稳健的盈利增长预期。本益比是评估大多数公司价值的常用工具,但产业信托基金(REITs)通常基于股息收益率估值,而房地产行业则基于股价净值比或股价与重估净资产值比率进行衡量。

截至目前,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30家IPO公司中,仅有7家公司的股价高于其发行价。其中,华阳餐饮(KOPI,0338,创业板消费股)涨幅最高,达94.3%,最低涨幅为1.7%。另一方面,其余22家IPO表现令人失望,股价回调幅度在3.8%至41%之间,West River(WESTRVR,0353,创业板工业股)跌幅最深。

就今年IPO而言,除佰乐泰产托(PARADIGM,5338,主板产托股)基于其发行价提供了5.77%的股息收益率外,大多数IPO的定价依据是最近一个完整财政年度的盈利,或依据最近一个财政期间的年化盈利,再除以扩大后的股本基数。按此方法计算,本益比范围从瑞腾控股(REACHTEN,5332,主板电讯媒体股)的8倍,到宜购市场(ECOSHOP,5337,主板消费股)被认为过于乐观的34.8倍不等。后者因市场反应冷淡而被迫下调了发行价。

然而,华阳餐饮的情况则不同。它上市时依据历史盈利计算的本益比略高于20倍,但市场愿意为其可预见的强劲增长势头支付溢价。

IPO定价是整个上市旅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持牌投资顾问的任务就是根据投资者反馈、市场可比公司估值以及IPO客户的理解来合理定价。

虽然基于历史本益比或当年年化本益比的IPO发行价是投资者判断其吸引力的一个标准,但上市后的盈利表现才是关键决定因素。所有寻求上市的公司都被要求在敲锣(上市)前几天公布最新季度财报,这让投资者有机会评估公司的最新财务表现及其能否达到预期。

若盈利表现令人失望(即使扣除一次性上市费用进行调整),结果可能是残酷的,投资者会争相离场。

把握IPO时机不易

就时机而言,今年上市的公司早已提前启动了IPO进程,有些甚至在18至24个月前就已开始筹备。

尽管2024年是IPO的辉煌之年,但今年由于外部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放缓,市场情绪已然转变。在IPO准备阶段,主要顾问与投资者保持密切沟通,力求根据市场需求和情绪进行合理定价。

在某些情况下,IPO无法轻易推迟,因为这将意味着增加成本。监管规定要求招股书中的审计财务报表有效期不超过6个月。若需进行额外审计,不仅会进一步延迟,还会增加上市成本。

接收即时股票消息

安装 Telegram APP,加入我们的 Channel